为什么维基百科是专业的典范,百度百科的内容就缺乏权威?

发表时间:2020/8/31 4:49:00
我认为是导入用户的群体质量区别的结果。

在中文版 Wikipedia 诞生之前,英文和德文版的条目已经超过10万条以上,而这些版本的阅读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中文读者。我是2004年首次接触中文维基的,在那一时期,维基的主要流量入口基本上是两个:Google 和 Wikipedia 的其他语言版本。尽管维基在中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但这两个入口流量所占比例,我想应该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比例。
所以我们可以把 “Google使用人群” 和 “维基其他语言使用人群” 认为是中文版维基百科的核心用户。

另一方面,百度百科以及互动百科这两个类维基的网站,出现大量编辑的时间基本上是07-08年这段时间。而从最初的流量入口来看,百度用户无疑占据了这两个网站的最大流量。尤其是百度百科,作为百度产品线上的类维基百科产品,尽管没有获得百度banner上的最好位置,但在下排第一的位置也足够导流了。更不用提在百度搜索中,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那永远优于Wikipedia的排位...


下面是中国国内三大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比较:

显而易见的是,百度的搜索页面首页有7个搜索结果,关于百度百科或者百度其他产品的位置占了4个(从面积上说,更是占据了2/3的页面)。这种恐怖的导流量方式无疑将导致百度用户与百度百度百科用户的高度重叠。另一方面,这种搜索结果也一如既往地反映了百度搜索的低效率性。
而 Google 的9个首页搜索结果中,除了百度百科和Wap版百度百科以外,毫无重叠。这才是业界良心啊...
至于搜狗那个铺天盖地的 Wikipedia 相关结果...也许有可能是维基在这里用了推广吧。不过毕竟在百科社区成立时搜狗还不成势,这里忽略不计。

那么如果我们比较 Wikipedia中文版 和 百度百科 这两个百科产品之间区别的形成,从最初的编辑社区构成来看,便成为了“Google + Wikipedia 使用者”与“百度用户”的比较。所以即使是在同样的编辑机制下,用户质量的差异是造成完全不同的产品气质的一大因素。

========================================
至于 Wikipedia 与 百度百科 的比较,我仍然从上面的“用户比较”来入手。

Wikipedia 的前身是线上百科全书 Nupedia。作为传统百科全书的进化,Nupedia 出现的新元素是“免费”,但在条目编纂上仍然是审查制。而进化到 Wikipedia 后,条目由审查制扩展到开放编辑,事实上给 Wikipedia 条目的迅速扩张(尤其是关于新事物的词条)提供了契机。
但是由于编纂人员的水平不一,wikipedia 出现了很多与编辑相关的问题,比如 编辑战争(关于某一条目的内容,几派编辑不停地往复刷新),造谣中伤(在个人条目里随意添加内容),无来源条目(有一定的记述内容,但完全找不到资料来支持),个人研究(由于个人的喜好而加入的与任何读者都无关的条目)等等,所以维基也逐渐增加了管理员制度(以及管理员选举制度),并且采取各种机器人和机制(编辑会议,词条讨论页)来帮助条目的完善化。这是一个社区在用户群扩大过程中,面对种种新问题的机能自主进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维基百科的用户角色逐渐清晰化:产生了 编辑者 和 阅读者 的区别(尽管没有明确的划分,但用户对于自己的行为与角色已经产生了自觉认识)。
所以在 wikipedia 的成长过程中,对用户的培训事实上成为了其能够保持目前词条质量的前提。

另一方面,百度百科对于用户的培训,我认为几乎是没有。或者说,由于百度流量的过度导入,使得用户培训根本成为不可能。百度百科的设立初衷,也许与互动百科一样:除了瞄准百科需求以外,建立一个置于我国言论审查制度监管下的百科产品,事实上也存在政治上的需求(人家互动百科刚立项可就上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网哦)。因此在产品上线初期,这两个“百科”并没有使用维基的开放原则,而是部分地采用了审查原则:一部分“坚不可摧”的词条禁止编辑,而能编辑或者创建的词条“你们自便”。这直接导致的是最初的(可能是来自 Wikipedia 的)部分好奇用户发现这一百科缺乏真正的参与度,消灭了满足“互动”需求的可能性。
伴随着我国政府和 Google 关系的进一步破裂,以及互联网向更低端市场的扩展,百度搜索随即进入了用户快速增长期,而这样新进入的流量虽然对于搜索引擎有相当大的价值,但对于百科这类产品的价值可以说是很难体现:无论是反映在求知欲,互动性,还是社区自主建设的动力,低端用户都明显存在不足。缺乏核心用户的需求和用户响应,百度百科自然就变成了另一种模样:Ctrl-C/Ctrl-V,同人小说,段子,戏说历史,个人简历等等...
相关标签:
分享至:

18664972870

与我联系